根据学校高质量推进应用转型的新要求,校团委与法政学院联合开发了“数字邢州”公益项目,这也是我校“守敬星空公益团队”的重点项目之一。“数字邢州”公益项目是基于历史学专业打造的一支基于学校应用转型战略和文化创新发展的志愿者队伍,依托民政部《万年永宝——地下文物保护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及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学普及志愿服务项目,面向邢台市各类文物场馆、文物保护组织和各类学校,开展包括文物数字识别、3D扫描、文物修复、文化科普、讲好邢台故事等公益服务。
2023年12月22日-25日、2024年2月19日-24日,邢台学院、陕西科技大学两校联合开展二期“数字邢州”公益项目。在邢台学院法政学院指导老师岳锐洁及陕西科技大学指导老师徐卫涛的带领下为邢窑博物馆、邢台市博物馆的馆存文物和其他重点保护文物进行了保护型3D扫描和数字制作工作,为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切实为助力“文化邢州”建设开辟新的专业的途径。
一、让文物“活起来”
针对很多文物出土后,不能明确识别年代和历史的问题,两校通过共享历史文物数字库,根据文物器型、纹饰、题款等,进行数字识别,可以为出土文物识别提供新的断代方法。此次“数字邢州”公益项目,团队采用非接触扫描的方式,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以点云形式获取文物表面的阵列式几何图像数据,建立文物数字模型。从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数字化建档,记录和保存文物的相关数据,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文物“活起来”。
二、让"活起来"的文物厚植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此次两校联合开展的“数字邢州”公益项目,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图像拍摄,将其形态、纹理等细节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建立文物数字模型,数字模型基础上,可以进行虚拟展示、文物修复、文物检索等研究,为文物的共享、传播与研究提供了便利方式。运用创新手段让文物“活起来”,传承中华文脉,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让“活起来”的文物助力文化科普
此次邢台市博物馆、邢窑博物馆的馆存文物和其他重点保护文物进行了保护型3D扫描和数字制作工作,助力“邢台博物馆”与“邢窑博物馆”两馆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作为大众了解历史文化的桥梁,是收藏并展示文化遗产的场所,担负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便命。数字化博物馆的诞生使原本静止的文物“活”了起来,营造了沉浸式展览空间,消弭了时空界限,使受众从单一的历史展品“非观者”转变为与历史文化互动的沉浸式“体验者",为受众实现古今对话提供了可能。
四、让“活起来”的文物传递邢台故事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是文明的使者,是文化的名片,想要在世界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持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要"盘活文物,让"活"起来的文物发出历史之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邢台故事,更要讲好中国故事。此次活动运用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挣脱层层展柜玻璃的桎梏,形象立体的展示在人民眼前,从而让邢台文物开口讲好邢台故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扩大特色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通过此次“数字邢州”的公益项目,团队成员通过自身的行动努力推动“数字邢州”、“数字邢博”和“数字邢窑博”的建设,为邢台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发掘、深化文化交流贡献一份力量。